“2020年,全球液化天然氣(LNG)貿易的規模預計將比2014年增長50%。到2020年,LNG供應將持續增長。從2015年到2030年,全球天然氣需求量將以每年2%的速度增長;LNG的需求量將以4%到5%的速度增長,兩倍于天然氣的增速。”殼牌4月10日發布的2017液化天然氣(LNG)前景報告(中文版)稱。
殼牌天然氣與能源市場和貿易業務執行副總裁賀仕杰(SteveHill)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認為,未來LNG需求增長的驅動力包括:政策支持、浮式儲存/再氣化裝置、替代不斷減少的國內天然氣產量、小型LNG及運輸用LNG。LNG貿易也正在演變以適應買家的新需求,比如期限縮短、合同量變小。
LNG“供過于求”出現爭議
過去十年間,天然氣是增長最快的碳氫能源。數據顯示,2000年以來,天然氣需求量以每年大約2%的速度持續增長。而同期全球LNG需求量年均增長率高達6%,2016年達到2.65億噸,相當于5億個家庭全年的能源需求。
根據殼牌的報告預測,全球LNG供應保持增長,特別是澳大利亞和美國新增LNG供應量開始出口后,2020年全球LNG貿易量預計比2014年增長50%。新增供應能力的三分之一來自近期開始商業運營的設施,其余三分之二將于2020年之前投入運營。
很多業內人士曾經預測,2016年由于非液化天然氣市場的供應增長超過需求,LNG將供過于求,在亞洲尤其如此。而在賀仕杰看來,LNG供過于求并沒有充足的市場證據。 他認為,LNG“供過于求”預測者的理由之一是LNG供應周期很長——長達4-5年,這很容易精確預測供應量的增長。然而,建立需求的時間縮短了,這主要是由于浮式儲存/再氣化裝置的出現。其次,新進口國很多是通過進口LNG來替代本國下降的天然氣產量,而這些國家已經具備現成的基礎設施。其結果就是,新的供應增長被LNG需求的增長消納。
“2014年到2020年,全球LNG市場規模將增長50%,增長主要由建設中或最近竣工的LNG加工廠驅動。從2020年以后,LNG產業需要大量投資推動供應增加,以滿足需求增長。”賀仕杰說。
中國的天然氣需求量未來或顯著增長
報告稱,中國的天然氣需求量預計將出現顯著增長,從2016年的2000億立方米增長到2030年的4500億立方米。需求的增長將由常規和非常規國內天然氣,管道氣和進口LNG共同滿足。中國已經制定了天然氣在能源結構中比重的目標,由2015年的5%提升至2030年的15%。假設中國將在原有基礎上再增加1億噸/年的LNG進口,這將相當于全球新增20%的LNG需求量。
報告還預測,美國未來將繼續保持天然氣第一消費大國的地位。俄羅斯將繼續位居第二。東南亞的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等國是世界上主要的LNG出口國。但是到2035年,東南亞地區將成為LNG凈進口地區。地區經濟增長將推動天然氣需求增長,同時泰國等國的國內天然氣產量也在下降。
根據殼牌的報告預測,過去幾年,LNG買方的組成也發生了變化。新進口方不斷涌現——從小型和初創電力企業到中間商和國有能源企業;與此同時,LNG貿易也正在變化以滿足采購方的需求,其中包括靈活性更高的短期小批量合同。同時,與LNG傳統采購方相比,有些新買家的信用評級相對較低。
殼牌的報告稱,盡管LNG產業在創造新需求上展現了靈活性,但達成最終投資決定的新LNG供應項目有所減少。許多新買家在本地的天然氣市場也面臨諸多不確定性,例如世界經濟環境、國內天然氣開采、電力及天然氣市場的自由化等。這意味著,與傳統的通常長達20年的長期合約相比,他們往往更青睞大約5年左右的短期合約。
賀仕杰建議,LNG供應商將越來越需要借助足夠大的產品組合以及足夠多的靈活性滿足來自越來越多的國家,包括發展中國家對LNG的需求。